绿色发展在海原:从生态失衡到沙漠绿洲

2016年春季,华润电力员工正在进行海原西华山风电场的紧张建设。这是华润电力在宁夏海原开启的首个风电项目。然而那时春天的海原,沙尘暴频频侵袭。每当现场施工人员下山,总是发现彼此的眼睛、鼻子、耳朵、嘴巴满是沙尘。“这个就叫洗沙浴。”他们戏称。
 
如今,这样的情况已经很少发生。在华润电力进驻海原 的 7 年间,海原县已经从一个生态失衡的县城成为了沙漠绿洲。
 
维护生态 与自然共生

宁夏海原,隶属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位于素有“贫瘠甲天下”之称的西海固地区,曾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评价为世界上“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长期以来,海原县十年九旱,陷入了“人口增加—开垦土地—破坏生态—贫困—人口增加”的恶性循坏,导致严重的生态问题。
华润电力宁夏公司工程部项目部副总经理任凯归。
 
“2015 年年初,我们刚进入海原,办公室都不太好找。”华润电力宁夏公司工程部项目部副总经理任凯归回忆起当时的情形,说道:“自来水都是限量的,只有旱厕的形式, 没有火车站、高速公路, 进入县城只有两条主要的通道。”
 
恶劣的自然环境与交通状况,使当地风电项目建设遭遇了极大的挑战。为了在冬季保证施工进度,任凯归的团队为每座风机都搭建了直径20米的大暖棚,在其中生火、取暖。在这样的气温下,施工所用的混凝土运输中都要用棉被包裹;成品用热水浇筑后,仍然需要棉被和电热毯进行保温。
 
尽管面对严寒、沙尘暴、暴风雪等恶劣天气,西华山风电场作为华润电力在海原的首个风电项目,与后期建设的呱呱山风电场一同成为华润电力盈利能力排名前五的项目,其合理利用小时数远超行业中保本的1800小时,达到3000小时以上, 为清洁能源的发展树立了标杆。如今,宁夏公司共运营着6个这样的风电项目,装机容量达到76 万千瓦。
 
“我们这儿风多大,过去一刮风,不仅不能干活,待在家里还得关好门窗,要不灰尘都会飘到碗里。”一位当地居民感叹道:“过去让人头疼讨厌的大风,现在竟然成了招人稀罕的宝贝。”
 
在西华山一期项目后,为了尽可能减少在新能源建设过程中对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华润电力在风电项目中重启“马帮运输、人工掏挖”的传统方式。“采用马帮运输以后,我们没有再去批量开挖道路,改变原始的地貌。”宁夏公司工程部副部长李小军介绍:“同样,如果采用机械开挖就会扩大开挖面积,人工掏挖能够减少对植被的破坏。”
 
马匹一筐一筐地驮着施工材料走到山上,几乎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即使原本2个月的工期会延长到5个多月,华润电力宁夏公司依旧坚持在后期新能源项目建设中采用这一方式,为促进海原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做出自己的行动。
 
种下绿色 惠民富民

2016年,海原西华山风电项目建设之初,华润电力便捐赠 1200 万元定向帮扶海原县开展牌路山森林公园1500亩扩建项目,种植了大面积的山桃、山杏、阔叶林、针叶林。 “当地老百姓春天来这里观花,夏天摘一些山上的小果子,秋天赏一赏美景。”李小军自豪地讲道。如今,牌路山公园已经成为海原当地的网红景区。
 
这正是《华润集团定点帮扶海原县发展五年规划(2014年-2018年) 》中公益扶贫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海原,华润电力每建设50兆瓦的新能源项目,都会为县政府提供200万元的生态公益林建设资金。截至 2022年,华润电力已累计向海原县捐赠2840万元,建设生态公益林1686亩。
华润电力宁夏海原呱呱山200MW风电场增绿植绿成效显著。
 
2020年,华润电力宁夏公司启动“植绿增绿大会战”,为9个风电场的周边土地“披上绿衣”。任凯归也是这一“会战”的负责人。在当地政府的指导下,他带领团队因地制宜开展植树种草,选择适宜海原气候的品种,如桃树、杏树、云杉,以及冰草、苜蓿等等。
 
三年会战的目标,要达到90%以上的植被覆盖率。“整个道路旁边所有的用地都要全面积种草,采用播散草籽的方式,保证存活率。”任凯归说:“目前成活树种已经超过 6000株。”
 
“过去刮风飞沙走石,现在春风和熙。”参加宁夏公司风电项目建设的一名老员工感慨:“现在驱车驰骋在海原, 能看到一座座庞大的风机下绿意盎然。”当地居民也参与到了植被恢复、植绿增绿的工作中。任凯归的团队非常注重及时采纳老百姓的意见,“他们在这片黄土地上生活了一辈子,更知道怎么有效地去种树。”
 
在华润电力大力开展多项举措,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背景下,植绿增绿、农光互补等项目与模式仍然在进一步探索和推进中。李小军指出:“希望对生态公益林的产业模式进行推广复制,形成‘生态修复+ 光伏治理’的新模式,真正做好涵养水源、防风固沙、 修复矿山等工作。”
 
“我们要建设一个真正高标准的光伏电站。”任凯归谈到正在建设中的一个光伏项目,满脸自信:“不仅要建好, 还要建美、建漂亮。”